找到相关内容6516篇,用时6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与人间佛教

      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与人间佛教   楼宇烈   佛教本是一种出世法,但它具有积极的人世精神和人间性格。这一方面与佛教教义中强烈的人文精神有关,同时也是与释迩牟尼创立佛教的本怀大愿相一致的。 ...出生时的情景完全一样。在原始佛教时期,只有释迎牟尼一人被尊称为佛,到大乘佛教发展起来后,才有三世诸佛和十方诸佛等说法。这段经文的寓意是要说明过去佛和现在佛的一脉相承,而更重要的是要点出“要度...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1751294.html
  • 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

    。  南传佛法以较单纯、切实,注重实践的方式﹝有别于大乘佛法的超高理想及玄思﹞,在台湾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轻佛教徒。谈到佛法修行,不少人以南传为依归,似乎大乘佛教已无修法可谈。更甚者,有些接受南传佛法者,则强烈排斥大乘佛教,不以大乘为佛法....。  这些种种,往好的方面来说,自然可以刺激大乘佛教徒的反省:在历经了二千五百多年,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之下,免不了应机制宜的大乘佛法,是否有失真...

    慧广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0742064.html
  • 关于《法华经》的几个问题

    关于《法华经》的几个问题   业露华   《法华经》亦即《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广泛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大乘佛教传播的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地方的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何时,何地,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这是历来许多学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根据《法华经》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此经当形成于公元1世纪左右,即大乘佛教产生的初期。如经中《方便品》讲佛在以前讲的各种...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35964735.html
  • 东南亚佛教

    产生了深刻影响。18世纪到现代,泰文、缅文、高棉文、老挝文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纂工作逐渐完备,并进一步将部分经卷译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          老挝  1世纪初期,大乘...和佛教的影响。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开始传入。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硕学沙门到中国传教、译经者不乏其人,如6世纪上半叶,即有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等人。9...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4655341.html
  • 般若与人间佛教

    分解、部派佛教的形成就与此有关系,而大乘佛教的兴起,也就是对出世与入世,生死解脱与社会效果这些矛盾进行调解的产物。在中国,佛教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其特点是偏重于形而上和出世。它传入中国后,曾多次受到中国...,即如何解决出世与入世,于是就有人间佛教的提出。其实在清末,许多高明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从大乘佛教取出合理的内容,建立能与西方思想文化相抗衡的思想体系。如章太炎为了革命,吸收佛教唯识思想;康有为把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82161912.html
  • 楼宇烈教授和普陀山管理局蒋宝华做客人民网

    访谈现场  人民网讯8月22日上午,人民网旅游频道邀请了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教授和浙江省普陀山旅游管理局局长蒋宝华做客人民网旅游论坛,以“佛教文化与佛山普陀山”为主题与网友展开在线交流。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向网友介绍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他说,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同时也是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菩萨在道场佛教中是最受大众认可...

    佚名

    |楼宇烈|普陀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5/08/094018716.html
  • “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系列讲座”在广化寺讲堂正式启动

    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象征,是中国民众佛教信仰的实质内涵,通过对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研习,将加深信仰圈中对大乘佛教所行菩萨道的感悟,对佛教慈悲济世理念的体认,树立正信,依教奉行,挖掘佛教思想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温金玉教授和怡学法师在广化寺讲堂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系列讲座”于2005年11月27日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边的广化寺讲堂正式启动,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广化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5/12/1057182184.html
  • 温金玉教授在庐山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夏令营授课

    温金玉教授为大众授课 讲演现场   2006年8月25日,庐山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夏令营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温金玉教授授课,温教授以“菩萨信仰在中国”为题作了精彩的讲演。 在三个小时的讲授过程中,温教授对中国佛教菩萨信仰在当代中国公共精神领域的意义与功能作了剖析,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佛教义理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代价值作了评述,对中国大乘佛教信仰的...

    【佚名】

    |东林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8/1515315406.html
  • 唐卡鉴赏------印度大成就者龙树唐卡

      印度大成就者龙树唐卡,17世纪,西藏,布本设色, 画心纵57cm, 横38cm。   龙树,公元1世纪(另一说公元3世纪)南印度安达罗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根据藏文史料记载,龙树师从萨拉哈学习集密教法,并用中观论方法以缘起性空思想为指导,对《集密》解释详尽,西藏密教将龙树尊为密教的创始人及集密教法的主要传承人。西藏著名译师桂?库巴拉孜也认为集密曼荼罗仪轨始于龙树。灌顶教授...

    【佚名】

    |唐卡|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5/0701039376.html
  • 赵朴初答: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因为看不出它对世界有任何积极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

    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向;言辞一类,而无差别。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一种类似我国古人大同的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各种努力,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方面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特别...   赵朴初答: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441410703.html